周二,受国际国内多重利空因素作用,沪胶表现疲弱。
国内方面,消费价格波动 工业效益滑坡,CPI与PPI剪刀差难弥合。
自8月攀升至年内高点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已经连续3个月徘徊在“1时代”,与此同时,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已连续4个月保持在近六年的最低点。值得注意的是,PPI与CPI的剪刀差始终难见弥合迹象。在业内看来,这不仅释放了通缩信号,也意味着实体经济不断承压,如何化解过剩产能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难题。而在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进一步指出,要推行产能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CPI与PPI持续背离。今年以来,CPI走势呈温和上涨态势,在8月同比涨幅升至2%后,一度出现小幅回落,在多家机构预测11月CPI将与上月持平时,1.5%的涨幅着实超出了市场预期,食品价格季节性反弹成主因。
而受到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等大宗商品价格探底的影响,PPI刷新了连续45个月挣扎于负值区间的新纪录。余秋梅指出,11月部分工业行业价格降幅扩大,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矿采选、黑色金属矿采选价格环比分别下降3.2%、1.7%和1.3%,比上月降幅分别扩大2.2个、0.8个和0.6个百分点。此外,石油加工价格环比由升转降,由上月上涨0.2%转为本月下降1.9%。
进入下半年后, CPI与PPI的剪刀差持续拉大,一度逼近8个百分点,创下了1994年以来最大差距,而这一背离态势至今仍未有弥合迹象,11月的最新差距为7.4个百分点。有专家指出,CPI同比增速小幅回升虽然增加了货币政策难度,但不足以形成掣肘,CPI与PPI背离放大形成的通缩风险才是当前主要矛盾。
两项经济数据的持续背离不仅释放了通缩信号,也意味着实体经济不断承压。CPI涨幅环比持平,并连续处于“1时代”,表明目前CPI暂处稳定期,但值得注意的是,较低的通胀水平反映出一些通缩的倾向,反映出居民消费意愿趋于保守。
CPI上涨的同时PPI下降,揭示了当前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产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市场价格震荡加剧。说到底,是生产需求减少最终导致市场需求减少。总体上看,CPI与PPI剪刀差的扩大,释放出市场出现通缩迹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给目前已经长期承担下行压力的我国经济再添新的“难题”。
要避免工业CPI与PPI的“喇叭口”越拉越大,止住PPI下滑至关重要,而在重化工企业集体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化解库存成为当务之急。多家机构警示,如果过剩局面持续蔓延,不仅传统工业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而且金融、财政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凸显。此外,产能过剩企业占据的资源会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在缺乏有效产出的同时又阻碍了新经济的发展。化解产能可以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到国际市场上去找多余产品的销路,同时加大扩内需的力度,以期国内市场能够主动缓解一部分供需矛盾。
国际方面,一再经历美联储将要加息的市场预期洗礼,可能新兴市场的投资者这次还不是特别担心本周美联储真正启动加息,他们更担心新兴市场国家的政治风险。过去几周,这些国家政界的风险对国内市场和经济的影响不同寻常。
一个月来,一些新兴市场的表现明显受到所在国家政局影响。南非总统祖马五天内两度任命新财长,南非兰特对美元汇率四天前重挫逾3%,跌至历史低位,昨日任命第三任财长后反弹逾5%。上周波兰国会多数党、领导政府党派Law & Justice推出向银行和零售商征税的计划,还计划整顿重要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波兰股市跌至六年最低谷。本月初巴西众议院启动对总统罗塞夫的弹劾,国内股市和本币雷亚尔此后一度上扬。今年以来雷亚尔对美元重挫32%。上月下旬土耳其因击落俄罗斯战机,与俄方紧张关系骤升,土耳其里拉和股市在传出俄军机被击落当天就应声急跌。
政治风险正在涌现,这个时点实在很糟,一旦美联储启动加息后市场更为动荡,政治风险越来越高的新兴市场国家可能遭遇双重打击。投资者已经习惯了新兴市场承受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和美联储加息前景的压力,但最近来自政界的冲击在提醒他们,发展中国家也可能有本地的政治和经济风险。
从技术方面来看,沪胶指数自11月底以来的反弹走势相当迟缓,上方各长期均线均呈空头发散之势,日线macd指标持续零轴以下运行,说明当前空方势力强劲,中期恐将继续维持震荡向下走势不变。
受上述偏空因素作用,沪胶弱势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