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苯乙烯产业链稳健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我国苯乙烯产能达到925.5万吨,表观消费增长至1015万吨,2018年自给率首度突破70%。受供应缺口及盈利水平可观带动,未来几年,苯乙烯扩能脚步依旧如火如荼,那么,供需格局将有何改变呢?
部分苯乙烯新增产能计划表(单位:万吨/年) |
||||
区域 |
企业名称 |
产能 |
生产工艺 |
计划投建时间 |
东北 |
恒力(大连)石化 |
72 |
乙苯脱氢 |
计划2020年上半年投产 |
辽宁宝来 |
35 |
乙苯脱氢 |
计划2020年投产 |
|
华北 |
中信国安瑞华 |
20 |
SM/PO联产法 |
计划2019年投产 |
山东荣华化学 |
21 |
乙苯脱氢 |
计划2020年投产 |
|
天津大沽 |
48 |
乙苯脱氢 |
计划2021年投产 |
|
万华化学 |
65 |
SM/PO联产法 |
计划2021年投产 |
|
山东利华益 |
45 |
SM/PO联产法 |
计划2021年投产 |
|
天津渤化 |
45 |
SM/PO联产法 |
计划2021年投产 |
|
华东 |
浙江石化一期 |
120 |
乙苯脱氢 |
计划2019年四季度投产 |
华中 |
中韩石化 |
2.7 |
C8抽提 |
推迟至2019年二季度投产 |
华南 |
中海油壳牌 |
63 |
SM/PO联产法 |
计划2020年四季度投产 |
中化泉州 |
45 |
SM/PO联产法 |
计划2020年四季度投产 |
值得关注的是,计划新增的各装置中采用环氧丙烷/苯乙烯(PO/SM)共氧化法的占比明显提升,此工艺技术一直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如利安德巴塞尔、壳牌、雷普索尔等。而今年1月5日,万华化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苯共氧化法高效绿色制备环氧丙烷成套技术”项目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成果鉴定,并将应用于公司新建的30/65万吨/年PO/SM装置上,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另外,后期其他在建项目中,包括中信国安瑞华、山东利华益、天津渤化、中化泉州等多套装置也均将采用此工艺。
苯乙烯三大主力下游新增产能计划表(单位:万吨/年) |
|||
产品 |
企业名称 |
产能 |
新/扩建时间 |
EPS |
江苏昊冠新材料有限公司 |
20 |
计划2019年投产 |
EPS |
延川壬庚新材料有限公司 |
20 |
计划2019年底前投产 |
EPS |
珠海龙王(搬迁加新建) |
45 |
计划2020年 |
EPS |
青岛龙王 |
20 |
2019年下半年-2020年 |
ABS |
LG惠州 |
二期15 |
已于2019年2月底3月初投产 |
ABS |
广西科元 |
一期10 |
计划2019年 |
ABS |
LG惠州 |
三期30 |
计划2021年 |
ABS |
宁波台化 |
扩增15 |
计划2021年 |
ABS |
漳州奇美 |
60 |
计划2021年 |
ABS |
吉林石化 |
60(揭阳) |
计划2022年 |
PS |
青岛碱业 |
20 |
计划2020年 |
PS |
广东星辉 |
搬厂扩能15 |
计划2020年 |
PS |
江苏赛宝龙 |
二期10HIPS产线 |
计划2020-2021年 |
从更长远发展来看,2021-2023年是中国苯乙烯投产最为集中的阶段,但下游整体链条新增/投产的脚步要远低于苯乙烯的扩能速度,中国苯乙烯实现自给自足将指日可待,而且将很快向供应过剩局面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