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轮胎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率先搭上了SUV和新能源汽车的顺风车,欲借这股东风发力迎来“第二春”。
然而,近两年,国内轮胎行业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严重,低价低毛利经营,而用工以及产品成本却在逐年增加。很多企业入不敷出,走上倒闭破产的道路。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从中外资企业抽取了40家,分析其2015年的经营情况。结果显示,80%左右的轮胎企业处于艰难维持、出现亏损,或者产量、利润减少的状况。
这其中不乏一些国产企业靠着低价低品质进入轮胎市场,通过低价竞争,来拉动销量。
随着政府去产能,这些技术落后的小企业必将难以为继。
数据显示,2010年-2015年,轮胎行业已先后淘汰“僵尸企业”14家,淘汰低端产品2480万条。
同时,国产轮胎由于美国“双反”政策的重创,在美国这一轮胎出口主要市场几乎失去了竞争力。
相对于外资品牌的高调,国产品牌一直显得十分安静。
可能是由于外资品牌主要占据高端市场,国产轮胎在中低端领域,二者之间的重合度不太高。
由于消费者对轮胎的了解普遍不高,选购轮胎时一味信任知名品牌,或者忽略轮胎的重要性无法辨别轮胎性能是否适合自己的车型。
即使外资品牌价高,但由于品牌和技术等实力保障,在消费者中认可度高,搭载知名品牌轮胎的中低档车型会更受青睐,因此双方在一定领域同样存在竞争。
国产企业更应该借力发展,不甘落后。
业内人士认为,轮胎企业纷纷推出SUV和新能源汽车轮胎,并且主打这两个概念,是欲借这两个趋势为品牌和产品宣传造势。
轮胎行业的现状能否借着这两股东风有所改善,并非那么简单。尤其国产轮胎行业同质化竞争白热化,中低端轮胎结构性产能严重过剩,赢利能力大幅降低,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
国产企业要提升质量和技术,避免同质化、低价竞争。各大轮胎企业在营销和布局方面也要跟随市场,避免产能过剩。
这些问题不是搭上某个顺风车就能改变的,而是需要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